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曾用名: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淮海工学院学报&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淮海工学院学报
主办:江苏海洋大学
ISSN:2096-8248
CN:32-1892/N
语言:中文
周期:季刊
被引频次:6777
数据库收录:
文摘杂志(2013);CA化学文摘(2013);期刊分类:高等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姜尚故里问题综合研究(4)

来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郭璞注大壑:“无底之谷”,就是这里的水不增不减,与一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郭璞注大壑:“无底之谷”,就是这里的水不增不减,与一般内地的湖海不同,无疑是指的连通太平洋的黄海、东海等。这个大壑与东海之间有少昊之国,有甘山、甘水,大体在今山东曲阜市一带,其西之“东海”就该是著名的“大(巨)野”泽了。《山海经》还有如“东北海”“东南海”“南海”“西南海”等等,都不是指的今日之东海、黄海、南海,而是内陆的湖海。大壑的观念接近于邹衍所谓的“大瀛海”,而各种海则接近邹衍说的“裨海”、内海[18]。中原地区早时遭遇大洪水,四周茫茫一片,于是借“晦(海)”以表达对于四方民族所在地区的认识。所以遥远的东方就说是“东海(晦)”,近于我们今天的“东方”,西边就说是“西海(晦)”。宋镇豪先生指出“四海观”可能是夏人的观念,而“四方观”则与商人相联系[19]。确实,甲骨文中至今未见有“海”字,虽然传世文献如《商颂》有“海外有截”等。传到春秋初期还有这样的叫法,楚王使人说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20]273我们知道楚国都城位于长江之滨的荆州纪南城,当时是云梦大泽的近旁,楚王自称“居南海”,就是住在遥远南方的意思。战国时,楚怀王与张仪对话,有言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21],就是说住在东方。与秦处在西土比较,楚国在其东南,是以楚王有此一说。可以看出所谓东海、西海的问题是相对而言的。汉代,王莽当政设立“西海郡”[22],也是这个观念的遗响。渐渐地,海就指称大面积的水面了,内陆有洱海、蒲类海、青海等,四“晦”之外的大壑、大瀛海也都称为“海”了。这样就形成中国古人的天下——四海(方)观念,《初学记》卷六引《博物志》对此有简明扼要的表述:

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盖无几也。七戎、六蛮、九夷、八狄,形类不同,总而言之谓之四海,言皆近于海也。四海之外,皆复有海云[23]。

王子今说:“所谓‘九州’‘ 有裨海环之’、‘ 有大赢海环其外’者,是符合地理形势的实际的”[24],也是对于这一情况的总结。

对照上面中国古人的四海观,今日照市东的黄海,《山海经》谓之“大壑”,在这个大壑以西老远的地方还有“东海”“东南海”“东北海”等“裨海”,它们正是众水所归的大湖泽。

如此,则东海、东南海一般而言是以中原为中心方位的认识。淮河中游地区在中央王朝之东南部,上古正有一个众水所归的“海”,战国时孟子还明确提到: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这里的“孙叔敖举于海”是说孙叔敖被举荐于海滨,这个海滨就是指的淮河中游大湖海旁边,靠近春秋时期楚国边地期思县,孙叔敖正是在这附近修造芍陂而被举荐的。关于淮河中游地区上古有一大湖海的问题,笔者已有文讨论[25],这里做些综合研究。

淮河在今天洪河口(古汝水)以上为上游地区,地面略差在178米左右(中下游的落差只有 20米左右),以下进入中游,也即进入一个低洼的地区,尤其是自洪河口到颍水入淮一带,其间的濛河洼地,至今仍有数百平方公里,连同淮河南岸霍邱城西湖以东到淮南一带,总数当在数千平方公里,今天淮河洪水到来时的主要蓄洪区仍然在这一区域。洪河口以上,尤其是息县以上的淮河河道与其下的河道俨然不同,水行于或远或近之两岗间,与其谓之河床不如说是河滩,淮滨以下才有像样的主河道,舟船通航也是在此以下,淮滨以上只能通木筏(如今枯水期木筏也不能通)。淮滨以下淮河中上游的众多支流如汝水、颍水、决水(今史灌河)、淠水、肥水、沙水、西肥水、浉水、东肥水,等等,都是淮河重要的大支流,全都流入中游洼地,较易形成大面积的水面。周代以前气候温热多雨[26],所以那时候更容易造成诸水停汇于此形成巨大水面的情况。

今天淮河中游地区的情况,说明其上古的时候一定是个大水泽,相关的记载很多。如《山海经·海内东经》说汝水“入淮极西北。一曰淮在期思北”[27]。则这个“淮” 或“ 淮极”显然不是一条河,而是一个湖海。另一条大河颍水,本文亦云:“入淮西鄢北”。 “西”与“极”容易读混,古代且经常连读,因此 “淮西”当即“淮极”之误。把汝、颍二水所入之淮的两部分资料连起来看,这个“淮极(西)”显然是一个大湖泽。“极”,古有大、高、玄远等意,言其极大,在期思以北之“淮极”,其意无异于“淮海”。其实“淮海”之名也见于后世,李善注枚乘《七发》:“汝水出鲁阳山东,北(东)入淮海”[28],汝水所入的“淮海”正是淮河中游的大水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发迹前就在这一带活动,郭店楚简《穷达以时》所谓:“孙叔三射(谢)恒(期)思少司马”是也[29]。期思即今日固始县东北史河口一带,孙叔敖在这一带组织修筑芍陂、期思陂等。所以《荀子·非相》《吕氏春秋·赞能》篇等都说孙叔敖是“期思之鄙人”,即期思县边鄙地方的人,孟子所说“孙叔敖举于海”之海,指的就是期思旁边的“淮海”“淮极”[30]。古代还有一个名为“汇(匯)”的大水泽,见于《集韵·皆韵》:“汇,泽名”,古代淮河之淮经常写为匯[31],淮字古读亦如“hui”,因此“汇泽”很有可能是淮河中游之“淮海”的另一个称名。《玉篇》曰:匯,“回也”,“聚集也”;《集韵·隊韵》:“水回合也”;《广雅·释诂》:“匯,大也”。“匯”字正是许多水流会聚、回旋、旋绕、壅聚,形成巨大的水面之意。淮河上中游众多河流的水进入低洼的中游,自然形成众水大汇合的局面,所以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后世还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说,都在淮河中游一带,所以谓之“淮极”“淮海”“匯泽”等应该说很恰贴,符合《说文》所说“海,大池也,以纳众川者”。


文章来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hhgxyxb.cn/qikandaodu/2021/0318/569.html


上一篇:是他让渠星大米畅销长三角记江苏省农垦米业集
下一篇:铸剑太行年保家卫国作贡献参加长治淮海集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