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曾用名: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淮海工学院学报&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淮海工学院学报
主办:江苏海洋大学
ISSN:2096-8248
CN:32-1892/N
语言:中文
周期:季刊
被引频次:6777
数据库收录:
文摘杂志(2013);CA化学文摘(2013);期刊分类:高等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贵大工学院旧址找到啦!就在花溪石头村松涛路

来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王辅衡先生说,这里就是当年贵州大学工学院大门所在地。(李沅栗摄) 5月9日,本报《“贵州大学工学院”你知道吗?重庆有心人在家翻出贵阳珍贵老照片,希望捐赠贵大》一文刊发


王辅衡先生说,这里就是当年贵州大学工学院大门所在地。(李沅栗摄)
5月9日,本报《“贵州大学工学院”你知道吗?重庆有心人在家翻出贵阳珍贵老照片,希望捐赠贵大》一文刊发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心和热议,不少人表示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学院,更别说学院的历史和地址。
经相关文史专家介绍,都市新闻记者采访到花溪区原区长、自小在贵州大学工学院附近长大的王辅衡先生。自小在当地长大,并生活了近80年的他,对当地格外熟悉,也还原了一段如今已罕为人知的贵州大学工学院旧貌。
与此同时,贵州大学档案馆(校史馆)也在本报记者的牵引下,联系了老照片持有人、重庆市彭水县谢绍春先生。双方商量后,将择日把这一珍贵的老照片,寄赠给贵州大学档案馆永久保存。
当时所在地非常偏僻,当地人也大都不知
按相关史料记载,老照片上的贵州大学工学院,就在花溪公园附近一个叫做石头村的地方。按具体位置是哪里,则几乎不为人所知。

老照片上的贵州大学工学院大门。
从花溪公园打车,几分钟便可达到贵筑路,往前几百米右折,便达到当地的石头村。如今的石头村已经不再有农村景象,而是密密麻麻的建筑物。这些建筑低的两三层,高的五六层,自然的布局和朴素的外观,让人觉得充满了生活气息。
记者随机采访当地居民,大家几乎一致表示,未曾听说当地曾有一个贵州大学工学院。自小在当地长大的李小姐说,附近的居民大都是搬迁而来,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搬到当地的。老人们说,当地原来是一个松林坡,里面还有野猪,几乎没有人住,是有了贵州大学农学院后,人们才慢慢聚集。但不管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还是爸爸妈妈,都未曾听他们说过有一个工学院。

王辅衡先生说,如今的这根柱子,就是在照片上右侧石柱的原址上新建的。
与大多数晚一些搬来的居民不同,花溪区原区长王辅衡先生,早在1943年,当时年仅3岁的时候,就随家人搬到了当地,之后近80年间未曾离开,因此对当地历史十分熟悉,并亲自见证了有关贵州大学工学院的那段历史。
走访中,王辅衡先生带记者来到当地的松涛路,探访了照片中的贵州大学工学院大门旧址,以及这一学院当时的所在区域。他对记者说,自从自己记事时起,便知道了附近的贵州大学工学院。当时学校的教学和宿舍区,即是现在的纽绅国际学校处,而路的另一边,则是工学院学生的实习工厂。

一段残存的老墙。
在这位老人的印象中,当时附近的地方低矮处是稻田,高一点的地方则是旱地。紧挨着的工学院校,园里就有几处小山坡,后面则是一个松树林,时常有野兽出没,自己某次走在路上,就曾被下山的豺狗追了好一段。“松林里别说晚上,就是白天也阴森森的,一个人通常不敢去。只有小伙伴约好,才会一起到坡上去放牛。”
当时的工学院开放办学,可以自由进去玩
看到石柱上有贵州大学工学院”字样的老照片电子版后,王先生颇为兴奋。他指着路旁的一座贴了瓷砖的水泥柱说,图片上所看到的那两根石柱,其实就是在目前的位置。如今所看到的这根水泥柱,就是在照片上右侧的那根石柱的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只是石头材料变成了水泥和瓷砖而已。
“当时的工学院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路另一边的实习工厂也是,任何人都可以进去。”王辅衡说,校园里常常会见到老师和学生,老师们不少身着西装,也有穿长衫的,学生穿什么的都有,但穿中山装的似乎多一些。
王辅衡说,当时自己和玩伴听到车间的机器声后,常常会前去观看,只记得工匠们大都穿帆布服装,机器则是那种老式的皮带车床,学生在匠人们的指导下实习,但至于生产什么,由于自己和同伴年龄太小,大家根本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