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美国人用计算机模拟来,模拟去,结果都是占尽武器装备优势的“联合”要赢。可以,事实胜于雄辩,上甘岭一战后,“上甘岭防线,为什么突破不了”成了美国西点军校在研究时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内容。
战后,我15军发布了上甘岭战役的战绩公告:
“在43天的战斗中,我军打退敌人排以上的进攻900余次,与敌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以11529人的伤亡代价,毙、伤、俘敌25498人。其中全部歼灭敌建制1个营、18个连、218个排,击落击伤敌机 300架,击毁敌坦克40辆,大口径火炮 61门,消耗敌 100多个建制连的器材装备,使敌所谓一年来最大的攻势,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
来之不易的胜利,首先靠的是志愿军的钢铁意志。
上甘岭战役40年后,任职国防部长的秦将军,在接受采访时谈起上甘岭战役动情的说:
在上甘岭战役的日子里,有时敌人占了山顶的表面阵地,我们退守坑道;有时我们部队冲出坑道,把表面阵地上的敌人肃清。阵地上的情况往往一天之内多次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的人始终没有离开上甘岭。不管敌人的炮火多么猛烈,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就像钉子一样钉在上甘岭。美军打到上甘岭的炮火密度可以打到每秒6发,志愿军反击的时候,对美军的打击也达到每秒1发。以至于后来美军把自己在上甘岭上的失败归咎于志愿军炮火的猛烈,是不是很好笑?!
志愿军中,立特等功、获得特级英雄称号的有两位——杨根思和黄继光。杨根思于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中牺牲,黄继光则是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牺牲于上甘岭597.9高地,时任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通信员。
上甘岭战役中,最为人所知的战斗英雄有黄继光和邱少云,这两位我们在小学课本里都有读到相应的文章。
此外,还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最后一口气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排长孙占元;
新战士胡修道在全班战友伤亡的情况下,一人坚持阵地战斗,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守住了阵地,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十五军在战役中涌现出以特等英雄黄继光为代表的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占该军总人数的27.5%,以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八连为代表的英雄集体200余个。在四十三天中,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三十八位之多!
坑道斗争。
抗美援朝五次战役后,中美两军在线上相持不下,志愿军司令员针对敌我双方形势,我军接下来要采取的对策做了分析:
“'联合’已经在线以南建立起了三道坚固的战略性防线。我们的兵力优于敌人,但技术装备处于劣势,一切供应都要从国内运来。加之朝鲜地形狭长,敌人兵力集中,因此,要想在大踏步的机动战中消灭敌人是困难的。同样,敌人由于遭受了多次的惨败,也不敢大胆冒进。志愿军已完全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迫使敌人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样,今后的作战要以阵地战,即阵地攻击和阵地防御为主了。”
伟人则根据战局的变化和志愿军总部的报告,清醒地作出了敌我双方将“长期相持于线”的判断,指出我们的作战方针是持久战,他还用自己家乡的小吃“牛皮糖”做比喻,我们的战术原则是“零敲牛皮糖”,即采用袭击、伏击、反击相结合的战法,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
打了这么多年仗,对运动战、攻坚战、防御战样样在行,更是游击战的高手。但是,阵地攻防作战,可是头一回啊。
好在,这也难不倒志愿军官兵,大家集思广益,在线蜿蜒500里的战线上,构筑起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
经过志愿军半年多时间艰苦奋斗,加上极富创造性的努力,我军防线形成了大小坑道纵横交错,坑道与表面阵地相结合,既利于屯兵又利于用兵的坚固防御体系。
美国空军通过空中侦察发现,“从西海岸到东海岸好像出现了一个长220公里,宽20~30公里的巨大蜂巢,阵地的坚固程度足以让任何具有进攻的人望而生畏。”
因为志愿军的科学判断,到了上甘岭战役,坑道果然起了很大的防护作用。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军威,而15军也因此战成了志愿军中的王牌军!
文章来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hhgxyxb.cn/zonghexinwen/2022/1207/955.html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投稿 |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版面费 |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