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曾用名: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淮海工学院学报&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淮海工学院学报
主办:江苏海洋大学
ISSN:2096-8248
CN:32-1892/N
语言:中文
周期:季刊
被引频次:6777
数据库收录:
文摘杂志(2013);CA化学文摘(2013);期刊分类:高等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笔墨纵横高标逸致论张朋先生的艺术(2)

来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以上一个简短的勾勒中,我们大致看到这样的一个形象:在张朋的时代,他既不是桀骜不驯、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贤式的愤青,也不是意气风发、满怀新锐

从以上一个简短的勾勒中,我们大致看到这样的一个形象:在张朋的时代,他既不是桀骜不驯、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贤式的愤青,也不是意气风发、满怀新锐思想的出国留学游子。他只是教书、画画,过着最平凡生活的一位敏感的艺术家。他用他的眼睛和内心丈量着人生和世界,我们却发现越是平凡却越有感人至深的力量。生活艰辛反而更加彰显君子品格。即使是“斗室北向暗无光,书几狭小纸难张”,先生依然有“寡欲清心自长寿,甜来苦去乐无穷”的从容态度,依然有“极目霜天高”的豪情。②正如马蒂斯所说:“您想画画?那就先割掉您的舌头,因为从此您只能用笔来表达。”张朋先生正是把内心的张扬、平淡、艰辛、快乐任意抒发在绘画中。所以,今天如果想真正理解张朋先生,还要到他的绘画中寻找答案。

二、难得功才兼备者

“有才无功笔墨松,有功无才辙雷同。难得功才兼备者,近代喜见白石翁。”这是张朋先生赞誉齐白石的一首诗,我觉得用在其身上也非常合适。张朋先生倾心于白石老人,却能跳出大师窠臼,这与其功才兼具分不开。杜大恺曾评价说:“以花卉言,白石者天下第一人,百年内敢言无出其右者。故学白石如入无路之路,步步险绝。而张朋终得绝处逢生,化浓艳为淡逸,以巧取拙,形、色、线,润涩相济,酣畅淋漓,与白石势或不及,然清峻有之。天下之举白石者众,得其形神似与不似者,张朋是一人的。”[2]

图2 张朋犊之情71cm×37cm1976

图3 张朋 三鲜图尺寸不详1983

相较于齐白石,张朋先生用笔更加迅疾而变化相对较少,给人一种率意、朴拙的味道。他喜欢用直来直去的笔触搭建画面结构,然后再以饱满、鲜润的浓墨或者淡墨调和节奏,最后在画眼处略施粉彩,在笔墨纵横交错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多偶然的渗化效果,从而使物象带有某种意象趣味。张朋先生的笔墨技巧离不开长年累月的实践,也与他艺术修养全面不无关系。青岛是一个水彩氛围浓郁的城市,先生早年就有学习水彩的经历,这一定对他用水、用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书法初学柳体,后学赵、米、《张迁碑》乃至《淳化阁帖》行草书,又得力于金石篆刻,结体开合夸张、自然有趣,最终形成行楷与篆隶结合、朴拙高古的面貌,有白石老人“画字”风范。正是这样一种对于用笔、用墨的独特理解,使他的画做到了像石涛所说的“用情于笔墨中,放怀于笔墨之外”。

张朋先生的才是一种智慧,这使他的画放在任何地方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如果说齐白石在绘画中融入民间元素而摆脱了传统的文人画阳春白雪的局面,形成雅俗共赏的风格,那么张朋先生又把齐白石的画面向传统文人画拉回一步。具体来说,把喜闻乐见更多展现为文人品性的流露。与齐白石绘画相比较,他的绘画尽管缺少白石老人广博深邃、千变万化的东西,但是在某些题材上,张朋先生做了更大的拓展,甚至在单个题材的艺术表现力上超过白石老人。其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鲜明特征。

首先,就是对笔法的拓展。张朋先生擅长用散锋,如同用刷子画出的笔痕,带有大量的飞白,起笔和收笔之处带有毛涩的感觉。这样的笔法本是略显柔弱、在花鸟画中不太提倡的笔法。但是张朋先生用这种笔法来表现动物的皮毛质感,刷笔轻盈、松弛和粗笔中锋所呈现的浑厚华滋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在他以猴、猫头鹰等为题材的作品中,我们时常见到这种笔法的运用。

其次,擅长破墨,充分利用不同墨色重叠所形成的水墨分离效果。这种现代水墨中经常使用的技法早被先生运用得得心应手。但是与炫技者不同,张朋先生巧妙利用这种水墨效果既表现物体的质感,又形成了独特的笔墨趣味。例如,他在作品《舐犊之情》(图2)中利用不同层次水墨的分离效果,很好地表现了梅花鹿身上的花纹感觉。在《三鲜图》(图3)这幅画中,他利用分离效果来表现鱼鳞,鱼肚留白,整幅画全用水墨,却让人感觉光彩淋漓,真有“墨分五色”的效果。另外,他还喜欢用此技法表现远山的层叠等效果。这些水墨肌理既有强烈的现代感,又能表达出画家的细腻情感。

图4 张朋 丰收图尺寸不详1973

图5 张朋 江山不倦登临眼尺寸不详1977

再次,众所周知,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在题材上较之古代有极大拓展,从日常花卉到劳作农具,从生活琐物到文房器物,可以说包罗万象。同样,张朋先生继承了白石老人观察生活和自然的习惯,对于一些传统绘画中并未关注或者表现不充分的题材进行探索。例如1973年创作的《丰收图》(图4),是他在崂山的写生作品,满树的鸭黄梨子点缀于繁枝茂叶间。这些题材很少出现在前人的作品中。但是张朋先生不管是写生还是临摹,都有很强的转化能力。我认为这是个人绘画天赋所致。正如董玄宰说:“气韵生动不可学,此生而知之。”尤其是张朋先生对于猴这一题材的发展,即使放入整个中国花鸟画艺术史中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他笔下的猴完全脱开旧有程式,情态各异,个性十足:或独坐山巅,抬头远望;或于松间嬉戏,逍遥自由;或怀抱硕大寿桃,惊恐而望,凝想而思。大笔淡墨勾出四肢动态,浓墨点手指、脚趾,散锋勾写胸前毛发,再用胭脂或赭石染色突出眼神。他笔下的猴子既是“江山不倦登临眼,天地无遥一线涵”的高瞻远瞩英雄(图5),又是“嗜果贪无足,攀缘与依附”的唯利是图小人。画家借助这一载体来表达对社会的认知,也表达出画家的情怀和胸襟。


文章来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hhgxyxb.cn/qikandaodu/2021/0324/591.html


上一篇:国资委推央企大规模专业化重组资源向优势企业
下一篇:土木并非又土又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