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曾用名: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淮海工学院学报&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淮海工学院学报
主办:江苏海洋大学
ISSN:2096-8248
CN:32-1892/N
语言:中文
周期:季刊
被引频次:6777
数据库收录:
文摘杂志(2013);CA化学文摘(2013);期刊分类:高等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锚定卡脖子环节发力海工智能制造记广东省海洋(2)

来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科研成果没有转化出去,没有实现产业化,那就一切都是空的。”蒋晓明表示,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使投入转化为产出,研究所才能更好地服务

“科研成果没有转化出去,没有实现产业化,那就一切都是空的。”蒋晓明表示,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使投入转化为产出,研究所才能更好地服务海洋产业,也才能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海纳顶尖人才力攻前沿技术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对科研机构而言,更是如此。对于这一点,蒋晓明深有感触。“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从 2017年下半年开始,海工所就根据海工装备行业特点及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全球人才战略,通过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蒋晓明介绍,目前,除了加强与国内院校交流外,海工所还与挪威科技大学、挪威海洋技术研究院、挪威华人工程师协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并邀请了 40多名资深海工专家、学者前来开展科技交流。

“通过学术交流,不仅让我们从全球视野了解了中国的海工装备行业,也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蒋晓明表示,由于平台创新,机制灵活,目前海工所已经与 10余名海外人才达成合作意向,全职引进 3名海外海工行业专家来所工作,并已建立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工程数字化技术两支科研团队(简称“数字化团队”)。

其中“海洋工程技术团队”引进美国休斯顿海工专家曹育松博士为带头人,主要开展海洋工程领域各部分技术咨询、结构设计、行业软件的开发和维护等工作。蒋晓明表示,目前我国的海工装备行业还存在“卡脖子”以及国产化率不高等问题,为此,海工所专门汇集了一批来自美国、挪威及国内知名高校的海工领域顶尖人才,组建了“海洋工程技术团队”,主攻方向就是通过自主研发突破海工前沿关键技术,实现海工领域的飞跃。

如今,海工所已经聚集了 70多名海工人才,但海纳人才的工作还在持续开展。蒋晓明表示,按照计划,海工所希望构建一支 200人左右的科研“战队”,因此未来还将招贤纳士,夯实团队研发实力。

着力数字化建设助推转型升级

如果说海洋工程技术团队是着眼于“诗和远方”谋大事创大业,那么数字化团队则更多地是“活在当下”干实事求实效。

“受制于海洋通讯网络不发达等因素,国内海工装备行业还着重于解决设计和建造的问题,在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相对薄弱。”蒋晓明表示,从地方政府和产业需求出发,数字化团队主要从事海洋工程项目管理可视化、数字化项目研究,重点是海洋工程数字化、海洋工程仿真、海洋云计算及大数据三个方向。

数字化团队于 2018年 1月组建,其负责人是责任研究员李伟,他曾在挪威成立文思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创性提出了“三离合一”的项目管理理论,并获得挪威国家创新中心的投资。团队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已经孵化并注册公司一家,并与广东省内2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业务合作。蒋晓明告诉记者,该团队开发的“数字孪生系统开发平台”,是面向海工船舶、海上风电、海洋渔业等行业提供针对性服务的数字孪生应用系统。该系统将数字孪生技术全面应用于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管理、经营和决策的全过程,为行业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提供规划设计、仿真验证、生产优化、虚实融合控制等解决方案。

“目前挪威等发达国家的海工装备业都在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通过深化信息技术在产业各环节的运用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信息化水平,推动行业发展。”蒋晓明表示,数字化团队就是利用国际先进海洋工程经验和数字化技术,帮助海工企业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运营管理等领域实现数字化升级,从而提升海工装备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助推“智慧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行业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hhgxyxb.cn/qikandaodu/2021/0321/585.html


上一篇:深海工作级液压系统供电设计研究
下一篇:鞍钢海工钢助力我国渔业养殖实现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