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曾用名: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淮海工学院学报&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淮海工学院学报
主办:江苏海洋大学
ISSN:2096-8248
CN:32-1892/N
语言:中文
周期:季刊
被引频次:6777
数据库收录:
文摘杂志(2013);CA化学文摘(2013);期刊分类:高等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涉农工科大学生校企一体化就业创业平台建设 (2)

来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而后进行的就业联系人的例会,期末的总结工作,时刻交流,随时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深入调查工学院同学就业创业意愿和需求,制定有关赴企

而后进行的就业联系人的例会,期末的总结工作,时刻交流,随时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深入调查工学院同学就业创业意愿和需求,制定有关赴企业调研内容及培训方案。学院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紧抓就业创业工作,竖立就业创业意识,鼓励大二大三同学参加就业创业项目并定期汇报,安排优秀的就业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期间学院深入调研,了解学生对就业创业的看法,搜集重复率大,关注度高的共性问题,开展就业创业沙龙,探讨解决方案。对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学院主动联系,沟通行程,安排参观学习,并形成调研报告[6]。

4.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赴企业调研,以调研与授课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培训,促进“产”与“学”一体化。经过多年的平台建设,工学院与国内多家农机企业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同时一些企业在工学院也设立创新基金;同时,学院与多家车企成立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学院定期组织学生赴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让学生能亲临现场,亲眼参观企业的商业运行模式,亲身经历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与内容,使学生提前形成认知,有利于后续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

5.邀请企业走进校园,进行系列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组织院内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品牌活动[7]。例如某果商企业需要对不同品种的大桃进行包装,学院围绕这一点组织学生进行了大桃包装设计大赛,结题当天,邀请企业走进校园当评委,与学生就产品属性,包装特点,必要元素等注意事项进行直接交流,评选优秀作品并展开深度合作。同时,学生为企业产品拓展校内市场,通过此过程,企业得到发展,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学校与企业关系进一步紧密,校企一体化平台初具模样。

五 校企一体化就业创业平台建设成效

近五年,我院本科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各专业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反馈普遍较高。

近两年,我院在大学生创新方面获得了40余项奖项,其中省部级以上30余项,国家级奖项30项。经过工学院数位就业创业导师的相关指导,涌现出多家出色创业公司,如北京中农康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攀岩馆,“rose to me”等,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业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工学院与国内多家农机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部分企业还在工学院设立创新基金;同时,学院与多家车企成立了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每年都会组织几百名学生赴基地生产实习,近距离接触汽车部件,亲身体验零件加工过程,学习加工工艺,夯实专业基础。学院不断拓展就业市场,由于学院地处中国北方,与南方企业联系较少,学院毕业生有相当数量的南方同学,经调研,很多同学更愿意回家就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学院积极走访南方企业,拜访交流,已与数家南方企业建立初步联系,为毕业生中的南方同学拓宽了就业道路。

[1] 朱玉龙,宋清椿,宋正河.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以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7(39):36-39.

[2] 魏专,温辉,滑广军.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探析——以湖南工业大学校外实践基地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10):22-23.[3] 李佳洋,范立南.新工科驱动下转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8(04):1-2.

[4] 马廷奇.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与政策创新[J].高校教育管理 ,2014(05):111-116.

[5] 陈学军,彭江兵.论“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5(24):34-38.

[6] 刘雪梅.大学生职业成功观对就业意愿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 ,2013(05):76-82.

[7] 宋之帅,尚广海,王震.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01):85-89.

就业创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就业压力加大形势,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对提高院校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涉农工科类专业高等教育单位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致力于探索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将自身科研优势与企业平台优势相结合,进行校企一体化就业创业平台建设[1]。一 校企一体化就业创业平台建设内容:1.量化分析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现状以及相关知识需求,依托学院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选定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以及研究报告,初步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模式[2]。2.依托相关合作企业,引领学生走进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商业运作模式,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服务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3.依托学院就业创业指导老师以及就业创业中心软硬件条件,引入企业校友资源,进行系列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组织院内学生开展就业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建设“以学院为主体,企业参与”的就业创业指导平台[3]。二 校企一体化就业创业平台建设意义(一) 理论意义本项目对涉农工科大学生目前就业创业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量化研究,评估现状。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建立评价体系,通过指标体系评估、量化分析等方式评估目前现状,该评估方式不仅可以对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进行具体量化,还可以基于此进一步探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模式,能进一步丰富对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方式。(二) 实践意义本项目聚焦涉农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依托工学院与国内多家农机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校企一体化创业平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创新成果共建,探索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及能力培养模式,对同类高等院校相关学科领域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借鉴推广意义。三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在校企一体化就业创业平台建设上具备的基础条件人员:工学院学生教育管理科多位老师具有就业创业相关资格指导证书,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充足,并且工学院多位老师都与有关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对企业的运营特点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能为同学们进行就业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场地:工学院拥有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中心面积400m2,用于学院同学开展相关就业创业活动。中心可以很好地为创业活动提供培训场地以及交流场所。经费:工学院有专门用于科技创新的经费,并且也拥有企业支持的创新基金,为工学院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硬件条件:工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拥有计算机十余台套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就业创业活动交流培训以及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提供了有力保障。四 校企一体化就业创业平台建设过程1.完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学院建立了一个领导小组、两条线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和就业创业工作通报制度,通过“年级辅导员与班主任”、“就业创业工作人员与联系人”两条线开展就业创业工作。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专门配备了就业助管协助做好就业工作,依托就业创业导师一对一指导做好创业工作。每班级设立一名就业联系人,定期召开就业联系人会议,传达学院学校的相关精神,上报各班同学就业状态。年级辅导员和就业联系人、导师与创业团队负责人之间通过各种通讯方式进行联系,建立了一条畅通的上传下达的渠道[4]。2.就业服务全程指导。要想做好全院的就业工作,首要的环节是要唤起毕业生的就业意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继而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5]。每年10月左右,我院专门为毕业生召开就业动员大会,向他们介绍我院近几年毕业生保研、考研、出国、工作等详细数据分析,使毕业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去向选择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并要求毕业生提前进入就业状态,自觉了解就业信息,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同时,邀请就业创业优秀导师团队对毕业生进行简历修改和群面指导,通过实例讲解简历制作注意事项;现场模拟应聘群面情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修改不足。招聘会针对不少同学简历投出后石沉大海的情况,我院就业工作人员再次为学生面对面修改简历,让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为就业困难的同学讲述自己的求职经历等。而后进行的就业联系人的例会,期末的总结工作,时刻交流,随时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深入调查工学院同学就业创业意愿和需求,制定有关赴企业调研内容及培训方案。学院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紧抓就业创业工作,竖立就业创业意识,鼓励大二大三同学参加就业创业项目并定期汇报,安排优秀的就业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期间学院深入调研,了解学生对就业创业的看法,搜集重复率大,关注度高的共性问题,开展就业创业沙龙,探讨解决方案。对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学院主动联系,沟通行程,安排参观学习,并形成调研报告[6]。4.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赴企业调研,以调研与授课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培训,促进“产”与“学”一体化。经过多年的平台建设,工学院与国内多家农机企业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同时一些企业在工学院也设立创新基金;同时,学院与多家车企成立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学院定期组织学生赴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让学生能亲临现场,亲眼参观企业的商业运行模式,亲身经历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与内容,使学生提前形成认知,有利于后续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5.邀请企业走进校园,进行系列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组织院内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品牌活动[7]。例如某果商企业需要对不同品种的大桃进行包装,学院围绕这一点组织学生进行了大桃包装设计大赛,结题当天,邀请企业走进校园当评委,与学生就产品属性,包装特点,必要元素等注意事项进行直接交流,评选优秀作品并展开深度合作。同时,学生为企业产品拓展校内市场,通过此过程,企业得到发展,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学校与企业关系进一步紧密,校企一体化平台初具模样。五 校企一体化就业创业平台建设成效近五年,我院本科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各专业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反馈普遍较高。近两年,我院在大学生创新方面获得了40余项奖项,其中省部级以上30余项,国家级奖项30项。经过工学院数位就业创业导师的相关指导,涌现出多家出色创业公司,如北京中农康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攀岩馆,“rose to me”等,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业提供了较好的支持。工学院与国内多家农机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部分企业还在工学院设立创新基金;同时,学院与多家车企成立了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每年都会组织几百名学生赴基地生产实习,近距离接触汽车部件,亲身体验零件加工过程,学习加工工艺,夯实专业基础。学院不断拓展就业市场,由于学院地处中国北方,与南方企业联系较少,学院毕业生有相当数量的南方同学,经调研,很多同学更愿意回家就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学院积极走访南方企业,拜访交流,已与数家南方企业建立初步联系,为毕业生中的南方同学拓宽了就业道路。参考文献[1] 朱玉龙,宋清椿,宋正河.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以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7(39):36-39.[2] 魏专,温辉,滑广军.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探析——以湖南工业大学校外实践基地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10):22-23.[3] 李佳洋,范立南.新工科驱动下转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8(04):1-2.[4] 马廷奇.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与政策创新[J].高校教育管理 ,2014(05):111-116.[5] 陈学军,彭江兵.论“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5(24):34-38.[6] 刘雪梅.大学生职业成功观对就业意愿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 ,2013(05):76-82.[7] 宋之帅,尚广海,王震.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01):85-89.


文章来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hhgxyxb.cn/qikandaodu/2021/0219/494.html


上一篇: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新”心相印 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