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曾用名: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淮海工学院学报&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淮海工学院学报
主办:江苏海洋大学
ISSN:2096-8248
CN:32-1892/N
语言:中文
周期:季刊
被引频次:6777
数据库收录:
文摘杂志(2013);CA化学文摘(2013);期刊分类:高等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淮海工学院建设海洋大学的SWOT分析*

来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创办于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探索淮海工学院建设海洋大学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将与淮海工学院创

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创办于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探索淮海工学院建设海洋大学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将与淮海工学院创建江苏海洋大学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调查列举出来,进行全面评析,有利于找到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一、淮海工学院建设海洋大学的优势 (一) 淮海工学院的区位优势 综观国内外各个海事大学或海洋大学的选址,无不在本国或本地区的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淮海工学院地处连云港,地理位置优势明显。 连云港市不仅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首个节点城市,更是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的龙头心城市。同时,作为重要的海港城市,连云港港口是江苏省唯一的深水港,是中国十大海港之一和全球百强集装箱运输港口之一,开通了50多条远近洋航线,可到达世界主要港口。而且,连云港市还有着十分丰富的天然海洋资源。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连云港时,对连云港的区域优势和重要战略地位进行了精辟概括,他指出,“连云港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连接东南西北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二) 淮海工学院的海洋学科优势 在江苏省的130余所高校中,与海洋高等教育相关的本科院校约有18所,但是“只有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淮海工学院、南通大学等6所高校有专门的海洋教学研究机构,其余只是设立部分涉海类专业”[1],其中,淮海工学院的海洋学科已涵盖江苏省几乎所有海洋产业门类,成为省内海洋学科专业最为齐全的地方高校。学校设有9个海洋类本科专业和2个海洋类硕士点。其中,“水产养殖学”是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海洋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江苏省唯一的海洋类优势学科,“水产类”是“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基本形成了“海洋生态与环境”“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和利用”“重要海洋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质量安全”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海洋生物学及相关学科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同时,淮海工学院经过多年的筹备建设,设有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海洋生物学实验室、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海洋生物工程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加工实验室、水产养殖学实验室;还与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共建了江苏省沿海特色水产品加工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海水养殖甲壳类种质资源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水甲壳动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海水养殖动物病害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三) 淮海工学院的海洋实践优势 淮海工学院在大力开展海洋科研创新、培养海洋科技带头人的同时,紧扣省、市发展大局,主动投身以海洋科技服务地方的实践之中,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方面,服务地方海洋产业崛起,将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从初步做到企业与博士面对面洽谈,到落实一批校企合作项目,到建立校企合作风险基金,到科技专家团队进企业,把校企合作一步步引向深入”[2]。除学校联系的合作项目之外,淮海工学院下属二级学院和科研机构也分别同连云港市港口集团、海建集团、临港产业区等与海洋产业相关的企业开展了多种类型的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服务地方农渔业振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财富。阎斌伦教授的“河蟹秋冬季工厂化人工育苗”、许兴友教授的 “对虾饵料粘结方法”、张所信教授的“螺旋藻的综合利用”、刘玮炜博士的“虾红素的提取”、张田林博士的“溴系阻燃性环氧树脂开发”、李树安博士的“氯化溴的合成与开发”、张嘉岷博士和王淑军教授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朱明副教授的“泥鳅高密度养殖”等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二、淮海工学院建设海洋大学的劣势 (一) 淮海工学院的学科体系有待优化 当前,淮海工学院的学科体系建设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这也成为其建设海洋大学的瓶颈之一。由于地处苏北经济洼地,兼之办学水平、社会知名度等原因,淮海工学院相比省会高校和苏南高校,在引进高水平学科领军人物或团队方面更具难度。目前,淮海工学院师资队伍整体年龄趋于老化,缺乏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缺少在学科领域有较高地位的领军人物。同时,淮海工学院多年来工学学科发展迅速,而诸如法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类的学院,无论从学生规模、师资力量,还是科研水平、经费投入,都远远逊色于工科学院。独木难成林,“海洋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交叉性特征,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还会涉及人文社会科学”[3]。纵观国内的海洋大学,无一不是学科门类协调发展、海洋特色明显的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因此,淮海工学院应该在继续稳步前进的同时,注重学科之间互相支撑,合理布局,建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机制。 (二) 淮海工学院的海洋特色不够明显 首先,淮海工学院涉海专业门类还需进一步完善,海洋学科实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虽然如今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内海洋学科专业门类最为齐全的高校,但与国内海洋大学或以海洋特色著称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涉海学科数量和领域还相对较少,新兴海洋学科还比较缺乏。通过与中国海洋大学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发现,该校的68个本科专业中涉海专业达33个,接近专业总数的一半,而淮海工学院涉海专业仅有12个,只占学校专业总数的约五分之一。而且,淮海工学院的海洋学科只有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级,并且仅有2个涉海方向硕士点,不仅与国内的海洋大学相比有较大差距,与省内部分高校的海洋学科相比也有一定距离。 其次,淮海工学院内部海洋教育资源急需整合。在淮海工学院现有的17个二级学院中,仅有海洋学院1个学院是以海洋冠名的,而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都下设3~5个海洋类学院,在院系设置上直接体现了其海洋办学特长。淮海工学院的二级学院的名称和架构却无法体现其海洋学科优势及特色,学科布局还没有按照一所海洋大学的标准进行细化分类和统筹整合。 三、淮海工学院建设海洋大学的机会 (一) 国家海洋战略为海洋高等教育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当前,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已经演进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更加需要我国走向海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而“‘蓝色经济带’必是‘蓝色教育带’”[4]。海洋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海洋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系到海洋强国建设大局。海洋高等教育是培养海洋专才的主要阵地,每年为海洋强国建设输送大批专业人才。同时,海洋高等教育还拥有专门的海洋科研机构,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破解海洋发展难题,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海洋经济强省、强市战略的有力推动下,沿海地区会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海洋高等教育的扶持和投入,帮助其改善办学条件,从而促进地方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海洋高校比较稀少的沿海省份将会大力推进本省海洋大学的建设工作。在此情况下,海洋类高等学府应把握良好发展机遇,顺应海洋战略大局,适应海洋经济需求,不断调整教育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从而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新的飞跃。 (二) 江苏省重视扶持海洋高等教育发展 多年来,江苏省一直重视发挥海洋高等教育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提高海洋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从“十五”至今,在历次江苏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中,江苏省都把发展海洋高等教育作为重点内容,要“加大海洋教育设施和研究设备的投入力度,加强海洋重点学科建设。整合海洋教学科研力量,为组建综合性海洋大学积极创造条件”,并且多次提及加强淮海工学院海洋教育、建设海洋大学等事宜。尤其是在2016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依托淮海工学院建设江苏海洋大学,大幅提升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江苏省一直坚持并逐渐加大对地方海洋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对于以淮海工学院为代表的沿海城市高校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尤其是连续多年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支持淮海工学院的海洋特色办学,为淮海工学院建设海洋大学的设想和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连云港市的快速发展为海洋高等教育提升奠定基础 近年来,连云港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良好契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方面也取得较大突破。同时,为适应沿海开发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之需,连云港市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为重点,联合政府、高校院所、驻市部省属单位和各大企业,面向全国开展引才工作。2012年,连云港市启动了“三百引才工程”,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工程实施3年来,全市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 083人,其中,领军人才103名、高级管理人才352名、高端专业人才628名,博士280人、硕士659人,海外人才65人,带动社会引才2 200余人,引进重点项目110余项,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优秀典型”[5]。连云港市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契机,切实提高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科研管理能力,为地方高等教育尤其是海洋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淮海工学院建设海洋大学的威胁 (一) 苏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吸引并稳定人才 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强调,要“完善激励机制,优化发展条件,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6]。但从江苏省人才环境的整体情况看,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苏南和苏北都存在着巨大差异。2014年,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座苏北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5 151.49亿元,仅占全省的22.7%;苏北五市的平均GDP为3 030.29亿元,仅达到苏州、无锡、常州苏南三市平均GDP的三分之一;人均GDP为4.83万元,不及苏南三市人均GDP的40%。悬殊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苏南与苏北之间的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物质资料丰富程度、工资待遇水平等人才硬环境也相差殊悬。 同时,人才硬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地区人才软环境的发展水平。近些年来,虽然苏北地区在完善人才组织体系、加强人才奖励机制、抓好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不断改善人才知识转化所需的政策环境,为人才再学习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但是短时间内无法扭转人才软环境相对滞后的不利局面。苏北地区缺少独立而成熟的人才评价机构,对人才环境评价体系缺乏足够的研究和实践,人才信息交流环境、人才人文环境、人才服务环境也都还有待加强。淮海工学院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如何实现跨越发展,是必须直面的重要挑战。 (二) 连云港市高等教育基础薄弱,难以形成合力 从“十五”以来,连云港市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文化教育事业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远远不相匹配。目前连云港市仅有淮海工学院1所本科院校,而且是省属普通高校。连云港市的整个高等教育呈现出以高职专科为主的特点,专科教育所占比例太高,本科教育相对匮乏,人才规模和培养结构无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陈旧的学科结构与连云港市的发展设想与建设规划严重脱节,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等专门人才非常匮乏,与连云港市密切相关的涉海专业或其他紧缺专业,供给严重不足。 同时,连云港市属高校缺乏足够的办学自主权,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招生对象都要遵循政策规定,很难根据社会需求进行适时调节。学科专业、课程学时、招生选拔、学籍制度等几乎是统一模式、统一标准,难以体现学校特色。连云港市政府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比较少,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比例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还时常发生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现象。 五、SWOT分析矩阵图与结论 综上所述,淮海工学院建设海洋大学所具备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可以发现淮海工学院在创建海洋大学的道路上虽然前途光明,但也不容乐观,既有独特优势与优越环境,也有先天不足和多种挑战。根据其影响程度,将归纳出的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排序和对比,构成SWOT矩阵图(见表1)。


文章来源:《江苏海洋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hhgxyxb.cn/qikandaodu/2021/0126/454.html


上一篇: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主办单位转型升级对学术期刊发展的促进作用*